對韓國社會運動團體一點偏頗的觀察

這次南韓旅程,令我有點不是味兒的,是再次領教韓國社運團體的內向。

我碰過的韓國人其實很熱情,也許認識的多是activist,有一種身份認同的連繫,會跟你攬頭攬頸,飲酒作樂,但到了組織層次,又是另一回事。

韓國在反獨裁過程中,在民主化的過程中,經營出多個強大的社運組織,當然在政治上的影響力還有限,不過,卻在東亞區是沒有別的國家能相比,我自己稍有認識的KCTU(韓國民主勞總)、KFEM(韓國環保運動聯合會)及PSPD(人民民主連帶)等,都是頂瓜瓜的巨型社運組織。

這些組織都是傳統社運團體,規模大,層級化,會員較固定,動員對象以團體內部為主,而且亦非常本地化。

任何組織都有其局限,這些社運團體的問題大概很多,我觀察到的有兩個問題:

1. 如何擴展至政治鬥爭,例如KCTU靠近民主勞動黨,但是,卻阻止不了民族主義奪取黨的領導權;KFEM多年來也無法發展出環保及綠色政黨,在政府層面無法有較的影響力(李相憲的分析);
2. 會員制度是這些團體的強處,亦是他們的弱處,當會員的社會基礎動搖,無法向更廣大的公眾吸納及動員,事實上,隨著工業轉型,傳統產業工人減少,工會人員亦相應減少中,對勞工運動帶來嚴重挑戰。

這本來沒有很大問題,社運組織不一定能長存,新形勢,可以有新團體,韓國是否有新組織新動員方式,回應新形勢,我不敢妄下判語,但以網絡連結及動員的媒體行動主義團體,我的評價卻不高。

曾作短暫探訪的Chamsaesang與Cultural Media Action,前者是社運份子共同出資辦起來的網站,後者則是各個在社運團體工作的年青人組成,從事媒體與社會運動的連結,自稱媒體行動主義者(media activist);但是,它們都沒有把握新媒體的參與特性,韓國成功的公民新聞實踐(citizen journalism),只拱手讓予中間偏右的Ohmynews商業模式,仍然停留在單向及層級式的編輯出版流程,或同人雜誌的運作,其實跟還沒有互聯網年代的社運刊物沒有兩樣;去年APEC期間,一齣在網上引起哄動的的反全球化短片,輕鬆抵死,在網上大量流通,可是,我接觸過的不少媒體行動者卻嗤之以鼻。

我不妨作一大膽的懷疑,在新資本主義逐漸瓦解社會力量的大潮下,韓國的社會運動團體無法以有效的網絡,接觸及動員更分散而廣大的公眾。

以上的懷疑,還很粗疏,但自己作為亞洲地區的獨立媒體工作者,跟這些團體談合作,互相認識,實在比想像中要困難,甚麼事也是經組織決定,所有提議皆石沉大海,這不盡是語言問題,而是韓國社運組織本身的內向,缺乏網絡彈性的反映。

Leave a comment